+
-
成熟大叔
温柔淑女
甜美少女
清亮青叔
呆萌萝莉
靓丽御姐
讲真话,楼令能够拿出成体系的理论,完全复刻文明瑰宝中典籍却是做不到。【必去阁 www.bequge.live】
拿《道德经》来说,全篇有五千六百一十二个字,算是字数不那么多的一部典籍。
问题来了,现代有多少人能够一字不差的将《道德经》背诵或默写出来呢?不能说绝对没有,只是恐怕没有几个。
另外,老子写的是《德经》和《道经》这两部着作,现代的《道德经》其实是经过好几次修改的产物。
以为老子只是思想家吗?不是的。他的着作中涉及到的领域多到吓人,从怎么治理国家,到怎么经营军事变得强大,以及升斗小民怎么样可以过得更舒服,几乎是应有尽有。
老子也就是李耳,他并非是什么大贵族,怎么可以牛逼到这份上呢?因为他不需要有广袤的封地和臣民,作为周王室典藏室馆长的他,有着同一时代其他人所没有的便利,能够翻阅周王室典藏室里面的所有典籍。
而周王室可不止是珍藏了文学性质的藏书,不要忘记还包括容纳来自各国的史书,
史书对于其他王朝来讲,可能也就是史书而已。
在西周和东周,史书的作用是什么?
姬姓子孙散出去建立自己的邦国,周天子委派史官到各诸侯麾下,史官记录发生的大小事情,便于周天子了解各国具体都发生过什么事情。
看出是什么性质了吗?可以将史官理解为是周天子派出去的监察纪委,对各诸侯国进行监督,同时也担负随时汇报的职责。
周王室利用这一套体系控制了一众诸侯两百余年,各个诸侯国也利用这一套体系取得较大的互信,直至周王室东迁变得没有实力,无力去扭正诸侯的错误,才让这一套体系失去建立之初的作用,变成只是记录发生过什么事情。
既然在列国的史官负责记录发生的大小事,能够想象到里面的内容会有多么丰富了吧?
在想要获取知识和信息无比困难的时代,成了图书馆的馆长,有权去阅读所有典籍,只要不是太过蠢笨,一定会变成文学领域的大拿。要是个人能力再强一些,下到天文地理,上到制国治军,恐怕会是无一不精。
所以了,封建时代的图书馆馆长经常出现大能级别的人物,古时候比较广为人知的人便是老子、孔子、荀子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伟人也在北大图书馆当过管理员吧?
“或许……,我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将简体字普及出去?”楼令刚才细想自己记得多少知识,想了好久越想越脑子一团浆糊。
理论的核心和框架都存在,更细节的内容需要梳理,想要完成任何一部着作,所需要耗费的时间都难以想象。
那就注定楼令很难独立完成哪一部着作了。
在当代,存在的字体多到难以想象,哪怕是在同一个国家,各个家族的字体都能够不一样。
而大多数的字体不止笔画多,形状也是比较抽象。关于字体抽象,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出现的基础,主要是根据实物进行描绘。
楼令不知道提早普及简体字对不对,只知道简体字起码更便于书写。
“拼音肯定也要跟上。这样就不止是书同文,读音也一样了。”楼令这是从士鲂想要派人到楼氏学习,找到了输出的方向。
至于着作?楼令会学习众多的导师,只拿出核心和具体框架,再群策群力去最终完成。
事实是什么?后人所看到的很多着作,其实也是经过不少代人修改或是优化的最终作品。
比如说《论语》就是由众多人合力完成,《尚书》干脆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行过修改或是优化,每一个时代的《易经》也是不同的版本,《诗经》则是被删除了大部分篇章;现代,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一些文章或是诗词,其实很多不是原作者的原文。
楼氏内部的教育比起当前任何一个家族都要普及,由于缺乏足够多着作的关系,没有教育出多少大能,一下子却让楼氏成为识字率最高的家族。
识字的人变多,整体的素质也就上去。这些识字的人,他们不止充斥在各个岗位,想来等有条件会动脑子写些什么作品吧。
百家争鸣是怎么来的呢?完全是列国兼并太厉害,兼并过程中让一些贵族失去封地与治下人口,他们想要恢复祖宗荣光需要竞争上岗,可不得展示自己的才能了吗?
因为岗位竞争太厉害的关系,他们必须优化自己的能力,自己这一代人无法成功竞争上岗,可不得写点什么来教育后代?结果就是一套套思想并发,一部部作品问世。【56书屋 www.56book.cc】
后人所能够看到的着作,无一不是经过残酷的筛选而被流传下去,更多层面较低的着作则是压根没有机会流传。
所以吧,如果楼令有能力让晋国达成疆域大一统,大概率对文学领域的破坏不会那么强,一切只因为一样会有大批贵族面临竞争上岗的压力,逼迫他们去互相竞争。
存在的区别是,一套套思想被构思出来,没有进行实践的空间?
这样一搞,对文学发展历史起到的影响就大了。
秦一统之前,百家就在互相竞争中消亡了不少。
等西汉建立,黄老学说干脆就利用国家的力量横扫其余学派,连门徒最多的儒家都只能苟延残喘,统治者不可缺少的法家和农家隐藏于幕后。
等小猪大帝独尊儒术,残存的百家很鸡贼地伪装自己是儒生,搞得儒家这个有众多分支的学派变得更加千奇百怪。
因此,百家从未消亡,他们在互相兼并的过程中被吸纳,随后又潜藏于儒家之中。
楼令到会议进行到后半段便一言不发,他那一脸正在思考的模样却是吓到了一些人。
论事实的话,楼令参与过太多的历史大事件,很多还是作为推手。
晋人公认楼令做出最大贡献的事情,莫过于出台一部《司马令》以及推动军队的扩编。
那一部《司马令》就是罗列了众多的军法军规,只要识字又肯去学习,用里面的知识来指挥一场君子之战,可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懂得怎么回事了吗?日后楼令没有再写出着作,仅是一部《司马令》就完成了“立言”这一部分了。
春秋时期的贵族有周公旦这位榜样,非常追求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成为“三不朽”的圣人。
在立功和立言方面,楼令已经完成,缺少的是立德。
“要是全晋国形成文字和读音统一标准,我便算是完成立德了。”楼令很肯定这一点。
会议结束。
晋君周设宴款待几位卿大夫,慰劳他们的付出。
“所以,今年不会回国,需要一直留在宋国了?”晋君周刚才询问楼令关于战争流程的事情。
这完全是晋君周后知后觉的一种表现。
楼令正面回应道:“我们不可能撤退,楚国迫于很多压力不敢撤退。不止是今年,一天楚国不俯首称臣,战争会一直打下去。不是在宋国,便是在任何一个地方,臣希望战争是在楚国本土进行。”
“一战而让楚国重新臣服周天子?”晋君周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瞪大眼睛说道:“楚人性格坚韧,他们绝对不会轻易臣服。”
郤锜闷声说道:“正式到了比拼意志的阶段,我们必须比楚人更加坚韧。”
中行偃苦笑说道:“今年是一众诸侯被我们绑架,明年……他们恐怕不会乐意。”
一直在遭到诸侯抱怨的晋君周,他闻言点了点头。
“我们的后勤补给线太长,这样的僵持时间一旦久了,很难支撑得住。”中行偃将丧气话讲得有理有据。
楼令却是诧异地说道:“我们正在帮助宋国抵御楚国的入侵,他们不应该在后勤上提供该有的助力吗?”
其实,宋国一直在减少晋军的后勤压力,赠送以及主动减少出售粮食的价格。
后勤消耗的不止是粮食,其它的事项更多,只是保证粮食的补充最为重要。
其它的事项之中包括武器的修理与补充,各种如布料、马匹、车辆等等的供应,乃至于保证娼妓的数量。
没有开玩笑!
教科书上没有写,史书上却是明确记载很多朝代的军营有相关行业,要么就是官署直接管理,不然就是随军商人的私人产业。
关于这一点,华夏这边会遮遮掩掩,西方却是会大大方方展示。
所以了,什么古代的军中不允许有女人?只能是:啊对对对!
事实是,古代军中不止有娼妓;用浆洗衣物行为收取酬劳的妇女也一样不少,她们一般来自战区周边的百姓,愿意兼职卖身也不是不行。
西方的军队,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,一直有从事色性产业的女性,有变化就是光明正大卖,也能够是用身体去达成目标或换取利益。西方女兵的怀孕率,愿意查会很惊讶。
在刚才,楼令就提到了一点,他们需要有人去跟宋国高层沟通,增加来前线提供服务的女性数量。
这个提议得到全票通过。
只是呢,讲起那个话题的时候,他们没有说得太露骨,怎么含蓄用词很考验掌握的词汇多寡。
他们都清楚一点,交战模式过于残酷,有什么方法可以纾解将士的压力,控制好一个度去实施很有必要。
后面,宋国那边接受了晋国高层的请求,甚至是有些迫不及待。
怎么回事呢?
晋人做点什么,不会去用强,本着双方自愿的同时,总该给予报酬。这些报酬会落到贵族的腰包,可能一丝半点都不会给妇女留下。
与此同时,宋人还是很乐意晋人在宋国留种。这是晋人普遍身材高大,可以优化宋国的人种。
关于这种做法,现代人可能无法接受,某些朝代却是当成一种共识。
知道吗?倭列岛一直有人种优良计划,他们从华夏的两汉时期就有专门的计划,从中原引进更好的人种。到两宋时期这样的行动最为频繁,规模也是大得超乎想象,成批成批地送少女到华夏这边,怀孕之后送回岛内精心照顾,生出来的男孩在精挑细选之后,成了各个“大名”的继承人。
在中原王朝强盛时期,倭人从中原借种;等西方的强大被倭人所知,他们同样会向西方列强借种。
对于倭列岛的行动,只能说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离谱了。
开完会的楼令没有离去,干脆在主大营这边待着了。
期间只有外围战场爆发交战,主战场这边却是陷入了相对和平的状态。
在那一段时间,楼令跟晋君周、郤锜、中行偃分别聊了不少。
楼令跟他们除了军事的话题之外的交流,便是试探愿不愿意派更多人到楼氏求学这一点。
郤锜这边没有太当回事,只说愿意去的人就去。
相同的事情到了晋君周和中行偃的反应却是极大,两人当然希望楼氏可以接纳己方更多的人去求学,不免纳闷楼令怎么会干出这样的行为。
一次聚会上,楼令提到了统一晋国文字和读音这一件事情。
“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?”郤锜是真的懒得思考,有疑问直接就问。
晋君周和中行偃都瞪大了眼睛,死死盯着楼令等待答案。
“诸位一定知道我家的文字。”楼令看到三个人点头,吩咐林姒拿来纸笔,写了两个同样意思却字体不同的字,公示再问道:“哪一种字体更便于书写呢?”
同一种意思的字,无疑是简体字更便于书写。
中行偃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更容易写的字体,学起来更容易掌握……”
文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不就是作为载体嘛。
可能并不是更容易书写就一定是好,但要相信共和国那一代人的智慧。
晋君周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,一脸兴奋地说道:“楼氏愿意贡献,寡人绝对支持!”
怎么了,到底是怎么了?
站在为君者的角度,只要不是想要推翻自己的统治,无论什么事情达到全国形成统一,无疑就是对国家极其有利的事情。
聪慧如晋君周,他已经想到更便于书写的文字出现,晋国达成书同文之后,会出现更多识字的人,涌现出更多的人才了。
很残酷的事情需要先说一说,哪怕是更便于掌握知识,一定是各贵族的家族率先获利,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轮得到其他阶层。
楼令让林姒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拼音进行展示,亲自来演示这一套体系。
书同文,话同音,以为达成之后的意义会小吗?
只要晋国真的达成书同文和话同音,哪怕晋国后面发生分裂,分裂出去的势力敢不主动追求再次统一,注定是要被统一的。
最为迟钝的郤锜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细想下来并没有发现会对郤氏出现坏处,相反好处简直就是无限大。
“下军将想做便做,老夫会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!”郤锜说得铿锵有力。
中行偃极为激动地说道:“我们今天同心协力,可能办成了有史以来最为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啊?
文字和拼音是楼氏提供。
另外的人只是赞成或不反对。
怎么就成了他们办成事情呢?
话又说回来,愿意进行配合,不就是参与者吗?
楼令当然知道贡献出来,极可能会让楼氏的教育优势不再那么大。
问题是什么?楼令要的是各个家族派人去楼氏学,里面的可操作空间几乎是无限。
其它不用说,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植入,信不信楼氏就是赚大发了。
要说的话,主要也是楼令意识到有生之年很难将最渴望的事情办成,转为去追求其它领域的成就。
以前是楼令没有实力,很多事情做了无法承担相应的风险。
现在不一样了!
“中国为什么会是分久必合?因为在西汉已经完成思想大一统。”楼令注视着要么兴高采烈,不然就是参与进历史大事件而感到荣幸的三个人,脸上带笑想道:“我既然有了那份能力,便给予晋国这份礼物。”
历史上的三晋分裂,之前晋国内部的文字并未统一,十里不同音的现象更是普遍。
赵、魏、韩哪怕是完成国内的文字统一,十里不同音的现象仍旧存在,他们就没有真正想过再让三晋合一。
现在楼令那么一搞,晋国要是真的形成书同文和话同音,不止是减少了分裂的风险,还有了让诸侯学习先进强国的可能性。
弱者崇拜和学习强者是一种天性。
弱国渴望变强,一样会盯着强国进行模仿。
楼氏先接纳来自国内各个家族的人学习,后面也能接纳列国的人前来学习。
在齐国建立稷下学宫之后,齐国的文字得到了最大的普及,甚至出现有些国家用两套文字办公的现象。
要是齐国能够保持强大,因为稷下学宫的存在,可以给予列国施加的影响力绝对更大。
对于齐国来说比较要命的事情是,齐威王没有将稷下学宫带来的优势发挥到最大,后继的齐国君主好像不懂稷下学宫对齐国的意义,搞成不止花齐国的钱养一些夸夸其谈的人,乃至于成为列国培养人才的机构了。
孔丘办学,他只是教育了来自列国的一代人,后面被推到了圣人的高度。
如果好几代的人才皆是出自楼氏设立的教学机构,楼氏不追求成为一国之主,子孙后代得到的荫萌绝对会超乎想象。
楼令要启程前往侧翼营寨的时候,得到了晋君周和郤锜、中行偃的五里相送。
那些不明情况的人,看到晋君周与郤锜、中行偃对楼令的礼遇,惊掉了自己的下巴。
晋君周看着楼令的背影,低声呢喃道:“下军将如果言行如一,德行泽被万代晋人,立地可成晋国的圣人。”
中行偃恰好听到,很是感慨地说道:“前无古人啊!”
“还真没有人做过相似的事情。”郤锜说道。
他们话是这样讲,佩服是真的佩服,很难免觉得楼令也是真的傻。
楼氏的崛起之迅猛,他们都看在眼里。
搞到现在连老牌卿位家族的荀氏和范氏都开始忌惮楼氏,遇到有所冲突第一反应就是退让。
因为感到忌惮,荀氏和范氏怎么可能不研究楼氏呢?他们多少窥探到楼氏内部的教育,得知楼令愿意分享,中行偃迫不及待就同意了。
郤锜没有想太多,说道:“至少五代人之内,没有家族好意思敌对楼氏了。”
之所以说五代,涉及到“君子之德,五世而斩”的这个理论。而这个理论后面被孟子写在《离娄章句下》里面。
通俗来说就是:君子的恩泽和影响在五代之后会中断。
至于说老孔家?他们能够富贵那么久,主要是舍得脸皮和足够无耻,愿意世修降表啊!
完成了那么一件大事的楼令回到自家的军营,先了解对面的楚军近来动向,随后便开始书写起了在晋国完成“书同文,话同音”的计划书。
这么大的事情,怎么可能一拍脑袋,几句话吩咐下去,能够做得好?当然要有计划书了。
楼令会很用心来写这一份计划书,既是保证完成目标,也是为楼氏的未来进行谋划。
当前的战事进入相对的僵持阶段,只要形势不发生突然间的转变,不会让楼令多忙。
哪怕是战事激烈,联军也不是只有楼令一个人能办事,其余人的能力并不差,只是楼令的能力更强而已,
不要怀疑当前贵族的素质,一个家族的家主不靠谱,压根无法在这种战事多发的年代保证家族的延续,他们会在一次次纳赋之后沦为其他家族的附庸,渐渐再成为其他家族的一部分。
主战场的僵持持续到入冬,期间并未再发生激烈的大战。
外围战场的左右两翼,其实也是打得不温不火,激烈的交锋只是发生在前期,后面一样是进入相持阶段。
这样的态度进入到冬天,一定会维持到明年开春之后。
可能出现新的变化,只会是等联军这边的轮换部队抵达,具体是联军挑起新的激烈交锋,还是休息了几个月的楚军按耐不住,讲事实就是不好说了。